发新话题

[现代] 碎纷纷 附番外 BY 憔悴黄昏 (点击:184次)

碎纷纷 附番外 BY 憔悴黄昏

←点击可下载保存txt~扣除钞票1

引用:
                 

                                欢迎来到☆地狱十九层☆=\(^o^)/


由于还木有注册到地狱,所以只能阅读部份内容哟,请注册或者登录,谢谢^-^


地狱小说文库立志推好文~不文荒~欢迎爱看BL的你加入哦>_<~



+部分预览+


文案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明&#8226;汤显祖《牡丹亭》
南风不识何由始
妇人之祸贻男子
翻面凿洪
无雌硬打雄
向隅悲落魄
试问君何乐
龌龊其难当
翻云别有香
——清&#8226;李渔《无声戏》
有亡国, 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於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
——清&#8226;顾炎武《日知录&#8226;正始》
内容标签: 怅然若失
搜索关键字:主角:靳如月,洪承畴,苏映秋 ┃ 配角:李溰 ┃ 其它:
魅惑
“乃毛西河谓洪初不降,继命优人诱惑。洪故闽人,夙习好男宠,因之失节。何厚诬之甚。故明帝初闻其死,设坛以祭,非无因也。”
——清?昭梿《啸亭杂录》
这是洪承畴到达沈阳后的第二天。他已经绝食一整天了,邱民仰,曹变蛟都已经为清军所杀,他只有一个人继续向成仁的路上迈进着,这是圣人之言所指的方向,他知道这艰辛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荣光。可是却死并不那么容易,绝食总得五六天才能死得了吧。军袍上的血迹还在提醒着他那惨烈的战况,六个月无援亦无粮,战马瘦得再也跑不动,将主帅撂在了地上,摔成了俘虏。这一日他没有饮水,大概是想死得痛快些吧,天没黑就合衣睡去了。
第三天清晨,正觉得头有些晕时,便看到几个女人被送了进门,眉眼都周正,丰胸肥臀,显出北方女人的粗壮,原来是美人计,这样的劝降手法未免太过拙劣了吧。而这几个女人也的确没法引起他的兴趣,引得洪承畴一阵破口大骂,将几个人都赶出了门去。
晚上,一个清瘦的男人端着餐盘走了进来,洪承畴打量着这个男人,虽着满人服饰,却生得异常清秀,一看便知是江南人士,不禁冷笑“想得可真周到啊”。这男人看上去约摸三十出头,都这把年纪了,玩他儿子还差不多,低眉顺目的样子,皮肤倒没见什么皱纹,只是神情中露着说不出的凄苦,双手显然没有仔细保养过,留着干过粗活的痕迹。洪心说:“果然是狄夷之地,找不出什么像样的人物,怎能比我的玉儿?”
初见玉儿时,还是个十四岁的孩子,若不是当时已经身为封疆大吏,真会忍不住上门结契。只望了一眼便记下了那张神采飞扬的脸,回家之后,再抱着身边女子般的娈童,只觉得乏味得像吃了隔夜的老米饭一般。只是那玉一般的人儿,早不知道魂归何处了。
再看眼前这人,放下餐盘后,嘴张了又张,似是要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说出来,又闭上了,站了一会儿,又好像手都不知道要摆在哪里一般,便在墙边找了个方凳,坐下了,双手托腮,目光迷离,不知在想些什么。“哼,原来这般蠢笨的东西,还想来媚惑人,只怕道行还太浅点”洪承畴想着,便在椅子上闭目养神起来。
一闭上眼,玉儿的面容又浮了上来。他是正经人家出身,又是独子,断然没有出来做娈童的道理,自己的身份也不可能去结契,总要照顾着官声,何况陕西不比家乡福建,没有这种风俗。第一次见面时看他在路上教训调戏妇女的小流氓,才十四岁,竟有一副好身手,一双粉拳打得虎虎生风,但却终于寡不敌众,要败下阵来,于是自己的亲兵就派上了用场,小流氓望风而逃之后,对他说,“往后有事便来府上找我,我便是延绥巡抚洪承畴”。那次之后,常担心再也见不到他了,但日子长了,似也淡忘了。再见面时,已是一年之后。“洪大人,闯贼杀了我全家,愿在您麾下效力,为父母报仇”。终于有了机会,这个玉人到了自己的 ...
................

金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能解决我;暴力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能解决你!

TOP

作者后记
这篇小说中,涉及到了一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实,同时也有很多虚构的部分。因为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写虚构的文字,所以对于整个篇章的架构还觉得很是吃力。在这篇后记里这里我想把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史实作一个交代,并且说一说写作时的一些心路,如果谋篇布局中有些失误之处,希望读者在读过这篇后记之后能够有所谅解。
先说说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洪承畴(1593年-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后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洪承畴在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这种争议不仅仅是在历史评价上,甚至是在史实上,即被俘降清这件极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从历史评价上来说,洪承畴称为“开清第一功”是不为过的,对于满清王朝“习汉文,晓汉语”,以及整个典章制度的完善,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洪承畴仕明时,因镇压农民起义而建功立业,所指挥的部队有“洪军”之称,崇祯皇帝视之为股肱之臣实在是没有找错人。我有时候都会觉得如果崇祯皇帝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掌握能到洪承畴这个地步的话,明朝或许不至于亡,当然这只是说笑,无论如何,杀降决不是件值得提倡的事情。然而,洪承畴在清朝的爵位只是三等轻车都尉,连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都没有进去,比韦小宝差远了,乾隆年间编撰的《清史列传》中,因洪承畴大节有亏,而列入《贰臣传》,但因其功劳之大,又列入贰臣传甲等。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说老洪劝清廷以四书五经治国这种做法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民间,对于洪承畴降清一事的态度可以说是一边倒的否定,不但当时南明多少遗老曾面斥洪承畴为鬼,就连到了今天,京剧里还有一出戏,叫做《洪母骂畴》,意思是说,这种人,连他妈都该骂他,所以我们要替他妈骂他。清末民初史学家,清史学科奠基人孟森有评论说“然则承畴之不甚得志于新朝,犹终以天良之微存一线欤?”,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洪承畴对南明永历帝的态度中得出的。关于洪承畴被俘降清这个事件,野史的说法有很多,最出名的要数皇太极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大玉儿以美人计诱降,这种说法很有噱头,但实在经不起推敲;关于男色*诱降这种说法,流传不广,但这是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依据。我本人对于洪承畴的历史评价问题没有一定的主张,不过我总觉得,一个已经受人祭拜的已死去的英雄人物忽然领着敌人杀回来了,不论他有什么样的苦衷,在感情上是怎样也无法接受的。虽然我在小说里把洪承畴写成了一个老流氓,颇有贬低之意,但这种贬低多与历史政治无关,我认为洪承畴不可能是一个纯情的人,他的性格应该是那种官场浸淫多年,熟谙此道的老油条,否则松山之战,该是坚持己见稳扎稳打才是,大约不会因为迎合兵部尚书陈新甲而导致被围最终战败被俘。在小说里,洪承畴对靳如月不能说是没有感情的,甚至可以说他对如月的了解和欣赏不在苏映秋之下,但是在这种状况下,不知怜惜只知利用的态度,为我深恶痛绝之。就像有些读者说的一样,洪大人似乎是个托儿,那是因为和秋月恋相比较,我对靳洪之间的感情描写不够清楚明白,因为这种感情太不纯真了,完全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心态下才能理解,否则就是一老流氓和一小*婊*子,当时写的时候想借鉴杜拉斯《广岛之恋》和张爱玲《色·戒》一些地方,但我不知道是否成功的用文字烘托出了当时的情景和感觉,如月从了洪承畴的时候和他离开洪承畴的时候,这两点转变会不会有读者觉得突兀?我对此处心里会比较没有底。
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朝鲜昭显世子李溰(1612年-1645年)在历史上是一个命运相当悲惨的人物。1636年至1637年之间,满清入侵朝鲜国,韩国史书上称之为“丙子胡乱”。朝鲜战败之后,昭显世子,便入沈阳为人质,在洪承畴被俘的松锦之役中,皇太极亲征之时还不忘把这个人质带在身边,可真看得紧啊,但因此他也能为这场战争留下了宝贵的回忆资料。1644年,昭显世子随清军入北京,与汤若望交好,翌年回国,带回了很多西方科学书籍与仪器,然而这些宝贵的资料在当时并不为朝鲜国君臣所接受,而他本人在两个月后,七窍流血而死,状若中毒。小说中,昭显世子对明朝乐安公主的单相思,纯属杜撰,不过有一点,他们年龄好像还蛮合适的。我总觉得他对明朝应该也是很有好感的,这一点从他对松锦大战的描述中可以看得出。朝鲜有人用崇祯年号二百余年,不仅让人叹一声“礼失求诸野”。昭显世子在明亡之后转而学习西方,如果他可以不死,便很有可能是亚洲当时难得的一位睁眼看世界的君王,实在是可惜!在敌国为人质八年都没事儿,回国之后两个月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实在是命苦!一想到正在唱《金正日将军之歌》(□//v.youku.com/v_show/id_XNzY4MjI5NjA=.html)的朝鲜人民和正在唱“I’m so ronery!”(□//v.youku.com/v_show/id_XMTc3MzA0MjEy.html)的金正日同志,我就更加为昭显世子惋惜了! 不知道启明星大将金正恩同志对此有什么看法。
其他在小说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如崇祯皇帝,乐安公主与驸马巩永固,陈圆圆与吴三桂等,都与史实没有什么出入,就不在此赘述了。只是还想说明一点,那就是对于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问题。长年以来,对这位末代帝王的评价有着刚愎自用,急躁冒进之说,并且杀袁崇焕一事似乎给崇祯皇帝扣上了摘不掉的屎盆子。然而崇祯帝十七岁少年登基时除魏忠贤,解天下于倒悬,时人呼为“圣人”,怎么看也不是昏庸之人。因为袁崇焕是被杀的,所以他对于整个辽东战事的作用有被无限放大的嫌疑,崇祯因而成了昏君,可别的不说,就连袁崇焕自己都说过,所谓“五年全辽可平”不过“聊慰上意耳”。明末的局势,可以说是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因为当时气候变化急剧,称为“小冰河时期”(这也是为什么小说中很多场景发生在大雪天),崇祯皇帝做到这个份上,已经不易了,指摘古人,总是太容易。这里,我想摘录两段后人祭奠这位明毅宗烈皇帝的文字。第一段来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从今后戮力奔命,报国仇早复神京,报国仇早复神京。”另外,明代遗民屈大均有诗云:“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风雨迷神路,山河尽国殇;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
小说中的两个主要虚构人物,靳如月与苏映秋。他们的爱情故事的情节,其中有一部分来自《弁而钗之情奇记》和一些真人真事,如清代陈维崧与徐紫云,毕沅和李桂官,以及颇通音律的侯方域买下梨园小厮吴某亲自教授,名为主仆,实同恋人(这个侯方域真是性工作者的大救星,男女通吃)。另外李渔《无声戏》第六回:男孟母教合三迁中对明代男风的描述也是小说重要的参考资料。明末广东著名诗人邝露,南明唐王时任中书舍人,永历帝时出使广州,清兵入粤,邝露与诸将戮力死守,凡十余月,城陷,不食,抱琴而死。其人工于诗词,精于骈文;篆、隶、行、草、楷各体兼擅,通晓兵法、骑马、击剑、射箭,又是古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秉性不羁,鄙视金钱,不慕科名,正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本文中也有很多借鉴这个人物形象的地方。
关于洪承畴因好男风而失节的传说,我是很久以前就听说了的,后来才知道有耽美,就想着为什么没有人写这个题材。一开始的构思是就是一个忠诚与背叛的故事,所以秋月恋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但是越写越带入了,这部分就越来越占分量。写作时作者把自己带入的深了,就很可能会说不清楚主线,因为生活是没有主线的。
金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能解决我;暴力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能解决你!

TOP

发新话题